(资料图)
山歌唱响新时代 客家文化入民心(主题)
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独具客家古邑深厚文化底蕴的客家山歌,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推动客家山歌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品牌。“客家山歌”于1996年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之后还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2014—2016年度、2018—2020年度、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梅县区积极传承和振兴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以客家民俗和风情为基调,创作推出展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现客家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赖瑜明介绍,梅县区先后创作了山歌剧《挽水西流》《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春闹》、音乐剧《风雨白石龙》等作品,赢得了奖杯、积攒了口碑。如《春闹》曾入选“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创作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并获得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如今,梅县区正在以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为背景,创排红色题材山歌剧《血蝴蝶》,通过舞台艺术作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为参加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做准备。
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景区,这是梅县区提升客家山歌惠民程度的积极探索。通过山歌培训、现场斗山歌、山歌擂台赛、山歌剧、即兴山歌等形式,客家山歌的旋律在城乡回荡。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平均每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任务近百场次。每逢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金柚节、茶文化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梅县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优美的客家山歌,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尤其每年开展的中秋山歌节活动已成为梅县区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活动以山歌对唱、山歌擂台比赛为形式开展,以唱山歌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人新事新风尚,逐渐形成了山歌节文化活动品牌。如今,客家山歌已经普及到梅县区各乡镇,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也带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据梅县区文化馆负责人黄明珠介绍,近年来,梅县区文化馆组织开展内容充实、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探索实施“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促进供需对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该馆根据群众需求,坚持开展每两年一届的农村文艺汇演活动及群众文艺汇演,丰富基层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公益演出线上直播、群众文艺节目线上展演,线下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及戏曲进乡村、进校园、到社区等活动,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为了培养新秀、幼苗,近两年来,梅县区共组织区、镇、村三级山歌培训118场次,辅导人员5682人次。每年安排业务骨干到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对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进行辅导,培养农村山歌好手,扎实推动农村山歌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同时,深入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代表性传承人每周一和周三到学校进行客家山歌授课教学,以山歌表演、教唱山歌的形式激发孩子们对客家山歌的兴趣。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和梅县区文化馆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组织老艺人和专家举行山歌表演艺术研讨会和演唱交流,为客家山歌传承的后备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则采取业务考核、“传帮带”、“请进来、送出去”、以戏带培、赛事活动等方式,积极培养专业艺术人才,逐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接下来,梅县区将以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牢牢把握住乡村振兴的挑战与机遇,继续弘扬山歌文化,打响客家文化名片,提升乡镇文化发展水平,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再创佳绩。
关键词: